基本含义
“积极心理学”是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Martin E·Seligman于1998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倡议及定位的,是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来的。“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
Seligman博士认为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

产生背景

1
现实背景
要了解积极心理学的精神,不得不追溯心理学在上个世纪的发展。从1879年单独成为一门科学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心理学都是一个很不起眼的专业。心理学家的使命有三个。第一是治疗心理疾病。第二个使普通人的生活更快乐,更具创造力。第三个使命是在极少数天才儿童的生长过程中,通过对其IQ分数的追踪,对他们进行识别和训练。
战后,面对被战争毁坏的世界以及在身体和精神上都受到极大创伤的人们,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研究心理问题,以找到治疗或缓解的方法。在这种理论取向指导下,心理学家把自己研究的重心放在了从负向、病理的角度来了解心理问题的研究上,以医生治疗病人身体疾病的模式来对待人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学就是目前所说的传统主流心理学,也叫病理心理学或消极心理学。

2
理论背景
随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以及后期后现代建构主义的提出,其理念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心理学家对积极的心理品质的重视。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来看,所有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者及其支持者都非常强调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之间的渊源关系。从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来看,积极心理学在人类进程和潜力开发方面与建构主义心理学是相同的。

积极心理学主要理论
研究消极心理模式向积极心理模式的转换是心理学的一场深刻变革,它从一门受害者科学转向针对普通大众的科学。它的研究范围很广,研究主题包括:
积极的体验,如快乐,幸福感等;
积极的个人特质,如自我决定、智慧、创造力、美德等;
积极的社会环境,如社会关系、文化规范、潜能发展的家庭影响等;
积极的组织系统。
这些研究中有许多因素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有较强的相关性,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和目标明确,人为地分为不同的层次和单个方面。
积极主观体验研究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
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积极心理学的目的是让人幸福。
1
回顾过去——幸福而满足
心理学对幸福的研究主要用主观幸福感作为幸福的指标。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自己对于本身的快乐和生活质量等感受的指标。
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到1969年时仅有20多篇研究论文,但现在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最近10年间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已有几千篇,这些研究中有相当多的部分是集中在生活事件和人格因素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这一领域,也有一部分是金钱与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

Dinner就是这一领域著名的研究者之一。他对与主观幸福感有关的气质和人格以及主观幸福感强烈的群体的个人背景进行回顾,然后进行更为广泛的跨文化研究,提出了宏观社会环境与幸福之间的关系。这些调查研究发现,并不是发生的事情决定了人们的幸福,而是决定于人们如何看待所发生的事情。包括婚姻关系、家庭成员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在内的社会关系和人格特质也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2
面对今天——快乐而充盈
研究发现,在每个年龄阶段虽然都存在着不快乐的人,但还必须承认,同时也有着许多快乐的人。Lyubomirsky比较了那些快乐的和不快乐的人,发现他们在认知、判断、动机和策略上有所差异,并且这种不同经常是自动化的,而并未被意识到的,主要表现在快乐的人对社会性比较信息较那些不快乐的人稍微迟钝些。

3
憧憬未来——现实而乐观
拥有乐观精神是促使希望和乐观增长的关键,因为乐观可以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Sandra L.Schneider探讨了“现实的乐观”,认为“现实的乐观”与现实并不相互抵触。从原则上说,人们能做到乐观而又不自欺。这种对“现实的乐观”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的诠释:让生活更加富有意义。
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
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因为积极心理学是以人类的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有适应性的整体为前提理论假设的。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

积极心理学从三个方面研究了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的形成:先天学习、创造和好奇的本性是其形成的基础;这些先天的本性还必须与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外在的生活经历相结合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动机和价值;心理需要得到充分满足是其形成的前提,这里包括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性、胜任和交往。

Hillson和Marie在问卷的基础上将积极人格特征与消极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
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着两个独立纬度:
一是正性的利己主义
是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能够把握环境因素及其挑战;
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
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够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
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